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画工”与“化工”——以《琵琶记》和《西厢

来源:化工时刊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古人关于“画工”和“化工”的见解明代批评家李贽在评论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和《琵琶记》时指出:“《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何为“化工”?何

一、古人关于“画工”和“化工”的见解 明代批评家李贽在评论中国古典戏曲《西厢记》和《琵琶记》时指出:“《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何为“化工”?何为“画工”?李贽的解释是“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要知造化无工,虽有神圣,亦不能识知化工之所在,而其谁能得之?”“造化无工”让我想到武侠中最厉害的招数便是“无招”,有固定模式的招数定会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同样,自然造化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无工”才美得无懈可击,因此“画工”是情意未到的雕琢之作,而“化工”则是不加雕饰、不平则鸣的宇宙自然之造化。明代曲论家王骥德说“《琵琶》之妙,以情以理;《西厢》之妙,以神以韵。”明末凌蒙初的《谭曲杂札》也批评《琵琶记》,说它“刻意求工之境,亦开琢句修词之端”,违背了自然本色之旨。以上诸论可见强调“化工”、反对“画工”是明末时期的美学思潮。后来清朝吴敬梓评价《水浒》《金瓶梅》时说“画工化工,合为一手,从来稗官无有出其右者。”可见人们渐渐对“画工”的艺术成就也有所认同。笔者认为,虽然“化工”是高于“画工”的,但是“化工”也不是和“画工”对立的,而是由“画工”逐渐转化来的,再高妙的“化工之作”都不可能没有“画工”模仿、雕琢的痕迹。 二、“画工”与“化工”的区别 “画工”是描画之工巧,虽不及“化工”,但也有自己的长处。《琵琶记》讲述了一个“子孝共妻贤”的故事。人物形象具有鲜明个性:作为任劳任怨的封建孝妇典型的赵五娘;深受封建思想“忠孝两全论”毒害的蔡公;辞试、辞官、辞婚三不从中软弱而无奈的赵伯喈……同时情节变化丰富,可谓一波三折,比如赵五娘扮作道姑去寻夫,同时牛相国已经派人去去接赵伯喈的父母、妻儿,这种“错过”的情节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依然屡见不鲜。作品词藻修辞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人物语言较符合人物性格,而且每出最后的四句诗相对于《西厢记》的“煞”或“尾”更齐整,也更见文采,虽然有些诗句很明显是化用前人之句,但总体还是会让人觉得才气盈面,正如《红楼梦》中巧妙化用诗句也是作品的亮色之一。 “但是我们如仅仅看到《琵琶记》某些场子的艺术动人力量……正是为了宣扬封建道德的目的,那又将把作品里这些描绘看作揭露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封建制度的罪恶,而过高评价作品的成就。”1的确,《琵琶记》里的一些故事情节会让人觉得“作”的痕迹很明显,有刻意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1.赵五娘“衣尽典,寸丝不挂体”才勉强让公婆吃上几口淡饭,自己却要背地里吃糠。这个细节催人泪下,但细心一点就会发现她的“孝”是孝顺公婆,而不是报答生身父母的养育之恩,甚至都不过问他们的死活,显然是违背人类天性的行为,是刻意遵循礼教规范的举动。2.赵五娘的公婆死后,她一人难以造一座坟茔,玉帝被她的孝心感动了,派白猿使者和黑虎将军率领阴兵帮助她,并托梦让她去京城寻找丈夫。这明显是一种寄托美好理想的神话,就像窦娥受冤后六月飞雪一样,它让人们相信只要遵循道德礼教,就一定可以感动上天,好人终有好报。人们把报应的权利交给了上天,却没有反抗传统“忠孝观”等道德观中不合理因素的意识,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却不想批判和抗争。3.牛氏嫁给蔡伯喈之后,蔡伯喈一直郁郁不乐,最后才向她吐露实情:自己家里有父母和妻室。她不但没有大发雷霆,还愿意和蔡伯喈回乡侍奉父母。她的贤惠不免有些悖于常理,一直被蒙在鼓里理应很生气、很失望,而且要“顾此糟糠妻,事此田舍翁”对相国小姐来说应该也很难接受,荣华富贵怎是那么容易割舍的。可是作者出于封建道德的考量,把她塑造成了一个通情达理的相国千金,刻意隐去了封建等级的差别。当时明朝重新建立封建专制政权,整个封建统治阶级都力求重新巩固被农民起义打乱了的封建秩序,《琵琶记》便被统治者大力宣扬,推为“南戏之祖”。《琵琶记》之后,一些作品深受其影响,比如《五伦全备记》《香囊记》和《荆钗记》。 这类以“画工”为特色的戏剧作品艺术上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作品的部分情节对现实的反映很深刻,但却没有倡导人们改变和反抗不合理现实的主题,而是刻意宣扬忠孝节义和善恶因果报应。第二,一些情节为了刻意表现人物的“道德”,情节转变过快,不合情理,全剧架构有缺陷。第三,语言较文雅,曲辞优美,精雕细琢,拘泥法度。但语言不够犀利,有时更有三分腐气。第四,正面人物的悲惨命运值得同情,但人物屈服于封建社会替他们安排的命运,缺乏个体意志,缺乏理性的光辉。 “化工”是自然形成的工巧,更符合自然人性及真实人情。《西厢记》人物性格塑造得很到位,其中的几位人物更成为文学典型:莺莺是我国戏曲中较早出现的追求婚姻自由、反叛封建礼教的贵族少女形象;张生是个落拓不羁、满腹经纶而又有点“傻”的形象;而红娘则是机智泼辣、乐于助人的形象,后来其名声更是家喻户晓。情节方面,随着戏剧冲突的紧张与缓和而时开时合,忽纵忽收。尽管写的大多是日常生活,却能形成一个高潮迭起、冲突不断的格局。语言方面,最为人称道的是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莺莺的语言旖旎凝重,蕴藉典雅,她唱词中许多情景交融的抒情语言;对于张生,作者抒写其胸襟,用开阔、清丽的语言,显得洒脱不俗;状其痴情,常用夸张、感叹的语言,富有喜剧色彩;红娘的语言则锋利、泼辣、俏皮,成语与口语脱口而出,充满个性……《西厢记》中能体现自然人性的细节不胜枚举,仅举几例:1.当老夫人要莺莺叫张生哥哥的时候,张生以为老夫人和莺莺都说了谎,很气愤,想离开。这比较符合人极度失望时的状态和想法,作者没有让张生像《琵琶记》里的人物那么“通情达理“,没有能体谅老夫人遵守封建道德的用心和莺莺身不由己的无奈,这种写法更真实。2.赖简一节,莺莺的变卦着实出人意料,魂牵梦萦的人好不容易相见却又出波折。仔细想想,倒还“真写尽又娇稚、又矜贵、又多情、又灵慧千金女儿,不是洛阳对门女儿也”,毕竟是相国千金的身份,平时的家庭礼教让她难以做出私会情郎这种“伤风败俗”之事,而且她可能也觉得不应表现得太热切以保持女儿家的矜持。3.当张生被迫上京赶考而送别时,她抒发了对于封建功利意识的极端不屑,“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她争取自己幸福的不平之声,她已拥有富贵、地位,现在想要的只是有爱情的踏实日子,幸福是每个人最本质的追求。然而即便是“化工”之作,《西厢记》最后张生和崔莺莺的大圆满结局也不免落入俗套:张生赴京赶考高中而归,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这其实也是作者对世俗功名思想一种迫不得已的妥协:如果张生没有中举,那么老夫人肯定会很看不起张生,莺莺和张生的爱情之路恐怕也走不到最后吧。从这妥协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控诉:张生考上了功名,但普天之下又有多少才子佳人,因为这门第,这礼教,而不能成眷属,被迫分道扬镳。这个结局有明显的“画工”雕琢之感,但相对于之前的同类题材《莺莺传》等作品对爱情这一人类自然情感给予了肯定和祝愿,特别是那句“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更是打动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西厢记》对同时代特别是后代的戏曲、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代汤显祖《牡丹亭》,继承了它的思想倾向,着意描写杜丽娘受《西厢记》影响而走向追求自由婚姻的道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也在第二十三回里,通过贾宝玉、林黛玉之口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赞誉。 相对于“画工”,以“化工”为特色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点为:第一,不同于“画工”之作因雕琢词句、承载伦理而湮灭了作品本身的“真心”,这类作品是不平则鸣,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揭露感和批判。第二,故事情节发展较符合情理,绝少利用偶然性情节,故事发展是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第三,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用语既有民间口语、俗语,又化用一些古代诗文的语句,形成既清新俊雅又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三、由“画工”向“化工”的转变 不仅在戏曲领域有崇尚自然、反对雕琢的思想,其他艺术门类中也存在从“画工”向“化工”转变的追求。在诗歌领域,批评“画工”而追求“化工”的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南朝宋文学家鲍照评论谢灵运和颜延之诗时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已隐含“化工”自然与“画工”雕琢之别。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轼领导的唐宋古文运动就提倡“言必近真”“不尚雕彩”,反对绮靡晦涩的文风,创造了平易畅达、清新自然的文风。陆游《读近人诗》曾云:“琢琱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骨气多。”这种反对雕琢、提倡浑然天成的思想与明代中后期的“性灵”诗说和李贽的“画工”“化工”之说不谋而合,促进了诗歌向自然、本真发展;在音乐领域,追求“化工”境界的例子也很多。早在先秦时期,庄周就曾把声音之美分为三类:“人籁”“地籁”“天籁”。“人籁”出自人之“伪”,所以最不完美;“地籁”虽不依赖人的努力,但仍需要依赖风的大小,和孔窍的大小来产生不同的音响,因而也不能把声音之美全部表达出来。而“天籁”则最自由,完全自发,不依赖任何外力而天然生成。这就是希望人工痕迹少一点,自然之品多一点的诉求。当然一味地否定“人籁”也是片面、错误的。魏晋琴家嵇康的《广陵散》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是他内心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真实反映,体现了“化工”的本真;在绘画领域,肯定“化工”的声音也不绝于耳。魏晋时,一些士大夫不满时政,避隐山林,开始模山范水,他们画山水是要借此寄托其“山水之好”,并作为一种“畅神”的手段,其后继者如梁代萧贲,也是抱着“学不为人,自娱而已”的态度。纵情山水就是一个远离世俗纷扰、贴近自然本性的过程。宋代东坡论诗画时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对刻意追求形式的批评显而易见,实质就是肯定“化工”而否定“画工”,“李贽关于化工与画工的理论无疑来源于绘画艺术,而且很有可能直接受到苏轼的影响。”2 那追求“化工”的美学思想有何现实意义呢?首先,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文学的本性很大程度上失落了,文艺创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是否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能否获得经济收益。如贾樟柯未成名时指导拍摄的《小武》等电影就比后来有大企业出资拍摄的电影更贴近生活、更具艺术魅力。其实文艺应该是人的本性的自由、诗意的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应“不作意,不经心,信手拈来”。“化工”的思想便是劝诫人们遵从自己的本心,不要刻意去迎合什么,让文艺回归“我笔写我心”的轨道。其次,“化工”的美学思想也有利于文艺创作的创新。“化工”所提倡的“自然无工” 和“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就是要反映出自己看到事物时独特而真实的感受,不必拘泥于前人的模式,符合自然情理和个性的表现便有合理性。比如作家马原的《虚构》等小说就是“化工”思想的一种体现,打破逻辑推理和叙事视角的束缚,不拘于法度,表现就是对世界虚幻性的感悟,任情感和思想自由抒发。 其实“画工”到“化工”不仅是文艺发展的趋势,也是人生和社会前进的轨迹。对个人来说,不管是写文章还是为人处世,都是从借鉴和刻意模仿别人的套路开始,等有了自己的体悟,便开始用自己特有的方式介入生活,不断接近“化工”的境界。对于社会来说,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主体意识也越强,不再寄希望于“上天”,不再盲从于统治者的政治宣传,追求个性和天性,人们不断推动着社会从“画工”向“化工”的转变。 注释: 1.王季思.《<琵琶记>的艺术动人力量》《文学评论》.1961.05. 2.刘春芳.《试论李贽的“童心说”和“化工说”》《语文学刊》.2009.19. 姚玉婷,女,1992.1,汉族,江苏扬州,苏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学科教学(语文)专业。

文章来源:《化工时刊》 网址: http://www.hgskzz.cn/qikandaodu/2020/1026/548.html



上一篇:吴门文人的书画怀古与诗学创新
下一篇:这种幸福很实在——云南国能化工有限公司工会

化工时刊投稿 | 化工时刊编辑部| 化工时刊版面费 | 化工时刊论文发表 | 化工时刊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化工时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